
新竹坡北连东富,东接毛江桥,西南两面都属三星里范围。这是一座长二三里的狭长山坡,四面环山,坡中间有条羊肠小路,自北向南纵贯其中。据老一辈人回忆说:位置独特、风景秀丽,植被浓密、古木参天、藤缠树绕,多以香樟与纵树为主,遮天蔽日、:潮湿阴凉,是个避暑与养生的胜地。当然也有“奇”与“险”的特点:奇在四周寂静,远景民居,是个开展秘密活动的不二之地;说到险,因人迹罕至,便成了毒蛇、野兽的天堂,白天倒也清静,阵阵山风直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林间光斑婆娑,偶尔有豺狗、山猫、小蛇、昆虫嬉戏,黑夜便成了它们活动的天堂。别说晚上无人敢过,就算白天结伴而过,也将小心翼翼,令人感到几分胆战心怵,着实阴森可怕,这便是前人所谓秀、奇、险的新竹坡。
俗语云:“老人不讲古,后人不知古”这个“古”就是故事,很多小孩总是喜欢缠着老人家讲古,讲者头头是道,听者津津有味。我现在要讲个大人小孩都爱听的古,它是发生在一百年前的革命故事。话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星里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三星里村不大,当时面积约五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四百多,但村里有较多的地主恶霸,他们占据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田土山岭、山塘等自然资源,而村民多为他们的佃户、短工长工,生活十分贫穷。农民自然是毫无说话的余地,有苦有怨也是无处可诉、没处可申。早在一九二五年,革命的火种由陈恭烈士(本村妇女易大忠的爱人,系泗汾陈家垅人,知识分子)传播到了三星里,是他利用走岳家的条件,组织培养了许多革命青年,并培养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后来又相继在潘疆爪、易锚、谭余保、易湘苏、易汉恢,易兆乾等的共同努力下,大力组织领导了当地的土地革命斗争,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等革命组织。
一九二八年四月,在湘赣省特委书记滕代运、醴陵县委书记易克仁、孙筱山、林蔚等人的领导下冒着白色恐怖,在三星里建立起了醴陵第一个“三三一”党支部和中共三星里苏维埃政府。还先后建立了醴陵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和南二区(三星里)和南三区、北二区游击营,还在三星里丁斗塘办起了地下兵工厂,打造梭镖、鸟统、土炮等武器,武装农民组织。(摘自《醴陵历代名人录》陈恭第57到59页)。谢世特(南三区区委书记)、易汉恢(南二区区委书记)、易兆乾(南三区农协主席)他们的努力,已经先后在三星里建立苏维埃三星里党支部书记、儿童团、妇联会、农协会、赤卫队、少共队等诸多的革命组织。其中也曾有不少的骨干与农协会员参加过攻打长沙的、两次攻打醴陵的武装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马日事变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三星里就被国民党发动派共杀死了近百人之多,其中被评为烈士并且在册者有57人。三星里的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斗争是十分尖锐、激烈的。三星里虽然牺牲了那么多的人,但革命的火种并未被反动派完全扑灭,”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927年2月1日 (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值大年除夕之夜,毛委员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到醴陵考察农民运动,在县委书记易克仁的陪同下来到了三星里。当晚在三星里新竹坡里召开了南二、三区的区委人员与农会骨干会议,调查了三星里的农民运动情况、党的建设等方面情况。
据易鹏生与易湘桃回忆,开会地址就在新竹坡。后来还在新竹坡开过一次会(党史记载),当时参加开会的有南二区、南三区的同志,易锚在东富南联教书)接洽的。易锚陪同毛委员来到新竹坡,易锚介绍了易汉恢、彭桃华、易鹏生、易湘桃等同志后,毛委员与他们一一握手并用湘潭口音亲切问候了他们。在《毛泽东传》124页记载,在醴陵县农民告诉他:有一个浑名叫“乡里王”的土豪易翠轩,最初极力反对农协,后来又低头作揖,给农会送上“革故鼎新”的金匾,一面又把儿子送到何健的部队去。毛主席在醴陵还见到了他的同窗好友罗学瓒(醴陵县委书记)。
毛主席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不仅有力地反击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所谓的“农民运动糟得很“,并大力肯定了农民运动的成绩,还调动了党内外的革命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唤醒了人们坚持农民运动的斗争意志,也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却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这也是三星里的百年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