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的形势带来了铁路运量的急剧增长,运输量和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铁路的路网建设、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的现状,日益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滕代远深感增强铁路运输能力,提高铁路经营管理水平,是“一五”期间铁路面临的当务之急。1953年10月29日,滕代远以铁道部名义向政务院报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十分重视加强新线建设工作,以配合新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基地的建立,并进一步发挥现有铁路的潜在力量,提高运输能力;坚决改进营业铁路的经营管理工作,切实学习推广中长铁路的先进经验,全国铁路在一定时期内逐步达到中长铁路的水平。”这个报告经政务院批准后,其主要思想就成为“一五”期间铁路工作的基本方针。

“一五”计划的执行,为大规模进行新线建设提供了条件。滕代远同铁道部其他领导同志和有关人员精心研究规划新线建设部署。后经政务院批准,“一五”计划新线建设的目标为:(一)建成联结华北、西北、西南三大行政区间的交通动脉;(二)增强沿海国防线路;(三)增辟中苏国际联运通道;(四)修建联络重要工矿地区及森林的铁道。[1]

西北、西南的铁路建设,是“一五”期间新线建设的重点,滕代远给予了极大关怀,先后两次去新线工地检查指导工作。1953年11月,滕代远率部内有关局负责人专程去西北。在宝鸡部署了宝成路宝鸡略阳段铁路的修筑工 作后,视察了兰新铁路施工工地。他冒着零下20多度严寒,顶着六级大风,登上海拔300多米的乌鞘岭工地,用了3天时间,检查了冬季施工的安排和职工过冬设施,慰问了工队伍。1955年4月,滕代远再次率工作组去西北、西南检查新线工程。在40天的行程里,足迹踏遍兰新、宝成、天兰铁路的主要施工工地。回到北京后,他针对新线工程中存在的设计盲目提高标准,追求形式,不就地取材,施工组织不良等浪费现象,以铁道部名义,颁发了降低新线工程造价的60项措施,在全国新线工程中贯彻执行。

在部党组和滕代远的关怀和领导下,宝成铁路1956年全线通车,集二线1956年初开始办理国际联运,兰新线1956年通车至玉门,其他在“一五”期间开工的新线项目,多数都按期接轨通车。到195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万多公里,5年内增加近5000公里,铁路布局初步得到改善。

滕代远在领导建设新铁路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现有铁路的加强与改造。 1954年4月,他在全路工作会议上论述了现有铁路的技术改造问题。他提出“为了将来铁路运输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从现在起,按照运输增长的速度,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对现有铁路逐步用新技术、新的装备进行改造工作”。[1]1956年8月,滕代远在全国铁道科学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按照行车密度大、列车重量大和行车速度快相结合的铁路技术改造方针。[2] 在滕代远的提议下,铁道部成立了技术改造规划委员会,逐步加强了现有铁路技术改造工作的组织与领导,使铁路旧线改造与新线建设处于协调发展之中。

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是国家确定的“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这里倾注着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怀,也凝聚着滕代远的一片心血。1950年。铁道部着手筹建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完成以后,经政务院指示,把设计文件送往苏联,请苏联专家帮助鉴定。苏联以交通部副部长为首,指定25位苏联最优秀的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大桥设计文件提出了鉴定结论和建议。 1954年,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 政务院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大桥深水基础的施工方法,按照经苏联鉴定通过的初步设计是采用当时世界通用的气压沉箱法。但这种方法,效率低,安全缺乏保证,长江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每年用沉箱法能够施工的时间不到四个月,总工期将被推迟。铁道部聘请的苏联专家西林不同意采用 这种方法,建议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但苏联专家组里有人不同意,给苏联政府写信,告西林的状。滕代远召集有关专家进一步认真研究后,明确表示支持西林的建议。正当大桥基础工程紧张地进行施工准备的时候,苏联政府派出以运输工程部长为首,有大批苏联工程界权威参加的代表团,以参观长江大桥工程名义,来到武汉。西林预感到这是一次对管柱钻孔法的“审判”,内心很紧张。滕代远立即传话给西林说,“方案是中国政府批准采用的,”[1] 再次表示对西林的支持。西林的方案,经苏联代表团严格甚至苛刻的审查后终于得到认可。滕代远在困难条件下,敢于支持革新创造的胆略和魄力,在大桥建设中留下了佳话。在全国人民和全国铁路职工支持下,经过大桥施工队伍两年零四个月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大桥于1957年国庆前夕建成。伴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也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桥梁施工队伍,实现了滕代远要把武汉大桥工程办成桥梁大学的期望。

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滕代远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学习推广中长铁路经验,提高铁路运营管理水平,是滕代远在50年代初着力抓的一项工作。这件工作早在1950年中长铁路成立之初就提出来了,但作为全路工作方针,则是在1953年6月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确定下来的。1953年11月,滕代远在《人民铁道》报上发表长篇文章《认真贯彻“学习苏联,推广中长经验”的方针》,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论述了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1954年6月至1955年12月,铁道部连续组织三期干部学习团,共1300多人,到哈尔滨铁路局学习中长路经验,每期四至六个月。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宣传,中长路经验开始在全路各单位得到系统推广,铁路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铁路建设需要人才,技术人才来源于科技教育。滕代远一直把科技教育作为人民铁道事业的支柱。他对建国初期铁道部直属的北京铁道学院和唐山铁道学院从基本建设、师资配备、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一直到教职工生活设施,都亲自过问,多次提出要把两所铁道学院办成全国一流的大学。

对技术人员在建设人民铁道事业中的作用,滕代远始终寄予厚望。1949年6月,他就指出:技术人员“是整个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 并强调没有技术人 员的积极性,就没有人民铁道发展的高速度。以后,还多次告诫各级领导,“要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他要求技术人员敢于并善于向领导上提供技术建议。他强调“坚持技术上合理性,就是坚持科学,科学是真理,为真理坚持到底,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1]”。滕代远在主持铁道部工作期间的重大技术决策,都是组织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后确定的。

1958年3月,滕代远因工作劳累,高血压复发。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8年去南方休养,一住就是四个年头。1962年6月3日回到北京,按周总理指示,每天只上半天班。

他迫切想了解下面铁路单位的情况,不顾医生的劝阻,1962年12月,又带领一些干部去东北铁路基层单位调查考察工作。由于出差的劳累,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63年3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离职在外地休养。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和休养,健康并没有明显好转。他感到自己的体力已无法胜任铁道部部长的职务,便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辞职申请。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要求。在1964年底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滕代远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注释

[1] 《中国铁路建设》,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22页。
[1] 《滕部长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4年4月,铁道部档案馆。
[2] 《滕部长在全国铁道科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6年8月,铁道部档案馆。
[1] 彭敏:《滕部长关心武汉长江大桥建设》,1987年3月。
[2] 《滕代远部长在技术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1949年,铁道部档案馆。
[1] 《滕部长邀集出席全路安全技术与劳保会议的各局总工程师座谈》,1956年11月24日,铁道部档案馆。

转自:谋略学网

http://www.mouluexue.com/zhonggong/20210431726.html

By 易 永红

红色革命家易锚之孙,致力于收集老一辈革命家的英勇事迹和珍贵史料,宣扬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