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公隆均(字道运)之子易湘澧,后改名易锚,1902年3月(光绪二十八年),壬午岁二月初八日寅时,生于三星里坪圹组新铺里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易道运系革命烈士。易锚七岁在三星里族立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先在醴陵遵道中学毕业,后再到长沙长郡中学读书。在校接受了党组织的马列主义先进思潮,同时积极参加了校内外的革命活动。1924年回醴陵后,易锚在县委潘疆爪的直接领导下工作,1925年正式参加革命,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陈恭直接领导下,与陈恭、易汉恢共同创建了中共三星里苏维埃政府。他在东富寺南联小学以任教为名,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1927年除夕,易锚在东富寺接洽了来湖南考察农民运动的毛泽东委员。当晚在三星里村新竹坡召开了南二三区的农运骨干会,为毛委员召开东富演讲会作准备。送走毛委员后,他在三星里农协会组织,继续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易锚参加了攻打长沙,两次攻打醴陵的武装斗争,为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做宣传与组织工作。他亲自领导和指挥农协、赤卫队参加秋收起义,曾担任过醴陵南二区区委书记。1927年革命陷入低潮,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三星里挨户团大队长刘佳运恶霸在三星里大肆捕杀农会干部、进行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昔日战友一个个倒在血泊中,黑云密布、血雨腥风弥漫三星里村,全村喊不拢一桌八人。反动派实行彭承美提出的“十斩”政策,推行“茅草过火、石头过刀”的口号。三星里村先后被杀死一百多人(现已被评为烈士67人),烧毁房屋几十间。就在他土生土长的坪圹组,就有易道传、易湘文、易道仲、易湘辉、易树德、谢世特、易道运、易继恩八人献身革命(后全部评为革命烈士)。可谓一寸土地一片血,片片土地是红色,一坯热土一坯魂,坯坯红土奠忠魂。得知父亲易道运也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他泪如雨下,他心里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讨回公道与正义,叫反动派血债血还。
为了革命大业,易锚强忍悲痛,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革命,并于1930年9月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随后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一军团三军七师九团团委秘书、红三军七师军需处政委、政治部股长、晋察冀二军分区第五团政委、晋察冀军区供给部政治处主任、西北野战军二纵队后勤部政委、天津公安总队政治处主任等。1949年8月27日奉命接管长沙地方法院,并任命为新组建的长沙市人民法院院长、中共长沙市政府党组成员,1951年调任广州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广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1951年8月5日受党中央委派,易锚带领和组织中国南下访问团回到了久别多年的家乡三星里,执行调查、访问、评定烈士及安抚烈士家属与被难家属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天之久。我当时在三星里小学读书,看到全副武装的士兵,心里发怵,只好挤在人群后看热闹。只见易锚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后面跟着几个荷枪的警卫,接着是一些肩挑手提东西的男男女女,共有40多人鱼贯而入,进到了祠堂大门。易锚和负责人住在了祠堂的西厢房,大厅内放满了好多行李,据说是剧团和电影队的人。一会便在门口设置了哨位,那些人说话南腔北调,反正我人小,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不敢靠近也不让靠前。只听堂哥大纯跟祖母说:易湘澧(易锚)伯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高大威猛,好不威风。第二天祖母在新铺里见到了易锚,当时他的二儿子大全也在场,他们谈了些别后之话,便骑马回到了祠堂里。据说,他们和当地的一些干部,老人在祠堂里开会,落实评定三星里的革命烈士,同时评定了老革命的等级。他们白天调查开会,晚上在祠堂后面山坡上搭了个大舞台,另一边挂上了放电影的大银幕,那边在演大型花鼓戏“九件衣”等戏剧,这边在放《白毛女》的电影。每晚看戏的人很多很多,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赶过来观看。我和一些同学前前后后,挤进挤出看热闹,只是一味好奇好玩,几十年时间过去了,但当时的盛况场景还令我这个八十的老者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后来访问团给烈士家属们分户赠送了毛主席的半身铜像(部分户),还赠了毛主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亲笔题词(印刷版),并且发了一些慰问信(现存有原件)。当时易锚他们出出进进在做什么,后来我通过阅读《毛主席与醴陵》、《醴陵党史》、《醴陵历代名人传》等书籍,才知道随访团还到了泗汾、大章、清水江等许多地方,评定和慰问烈士家属及各地的老革命同志。湘澧伯(易锚)是我们三星里村七个老红军最后幸存中的一个,也是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回到家乡的唯一一人。他奉命南访,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历史任务,又立新功。人们望着那一尊尊毛主席的雕像和一块块“烈属光荣”牌匾,再次重读访问团留下的慰问信,无不感到无比光荣、无比骄傲和自豪。
向长征老红军致敬,向长征老干部致敬,向革命老前辈致敬!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伟大光荣的历史丰碑将永远铭刻在家乡人心中,光辉高大的形象将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