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杰易湘苏(原名易湘肃,1930年改名易湘苏,意为在苏维埃旗帜下革命到底)1908年出生在三星里村关山塘一个普通农家。她自幼聪明伶俐,有主见,是个具有男子汉气概的女中豪杰。

1926年初入醴陵女子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在校参加革命活动,被推选为学生会干部和女子联合会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女子联合会特派员。

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与苏维埃运动,是妇女骨干。

1928年4月,民国十七年,革命陷入低潮中,醴陵苏区遭摧残,她逃往江西安源,后在长沙的党组织中共湖南省委交通站(对外称刘义生商店)工作。因叛徒告密,易湘苏与负责人同时被捕,由于她的机智应对,在敌人严刑拷打下,从未暴露党的任何秘密与自己的政治身份。因为她参加过农民运动和秋收起义,被敌人判处四年徒刑,先后被送长沙县监狱,陆军监狱,最后转送到醴陵监狱监禁。

1930年7月28日,醴陵农民暴动中,党组织将易湘苏营救出狱,同时被营救的有三百多名革命干部与群众。之后易湘苏立即找到县委书记刘文辉,恢复了团籍,1931年转为中共党员。10月底县委、县苏维埃迁往攸县,她当选为苏维埃执行委员,历任中共湘赣省委妇联部委员,新峡县(江西新余市)县委宣传部部长,湘东南白区工作部部长,茶攸莲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1931年10月,她作为县代表之一,与罗启厚参加了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后调到省委机关工作,任江西省委巡视员,省妇运会委员。她立场坚定,不怕困难,工作艰苦深入。省委分配她永新、泰和扩大红军组织,筹集粮食等,她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红六军团西征时,她留下做白区工作。

1934年8月,易湘苏和省委常委、省苏维埃政府的谭余保同志带领5个团的红军和地方干部5000多人,继续在湘赣边区进行游击战争。十月他同谭余保、地方干部一同离开永新,外出打游击。后来易湘苏在攸县东乡做地下工作时,谭余保在茶攸边境被敌人设计暗算。在这千钧一发、十分危险的紧要关头,易湘苏不顾个人安危,前往茶攸边交界的茶陵八团,设法营救谭余保同志。易湘苏挑着当地的箩筐,手牵谭娇(谭余保的女儿,全名谭木兰,湘赣边区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操着茶陵口音,闯过关口去八团救险。不仅成功保护了谭余保顺利脱险,还保护和挽救了湘赣边界的党组织,挽救了红军游击队,挽救了边界的革命,充分表现出巾帼英雄、女中豪杰的雄伟气魄,也表现了一个革命者无畏的胆量。

谭余保和谭娇

1937年6月,党组织派易湘苏去攸县活动,以牵制敌人的围剿。7月27日走到攸县峦山,不幸被敌抓获。当时易湘苏拒捕反抗,左臂被敌人砍了一刀。被捕后,关在铲共义勇队,因流血过多,身体极其虚弱,敌人仍对她严刑审问。易湘苏自始至终坚贞不屈,只字不说。敌人无奈将她继续收监,又以“高官”、“太太”进行利诱,都被她一一言词拒绝,她在敌人面前仅仅承认自己只为苏区做过慰劳工作。反动派又“请”叛徒曾开福前来劝降,易湘苏只是不屑一顾,并怒目以对和痛骂了叛徒的不耻行为,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不久因国共第二次合作,敌方同意释放政治犯。由余茂生、付爱莲等人保释出狱后,易湘苏又立即奔赴峦山,找到了茶攸莲中心县委书记谭汤池,继续革命工作。

1938年1月,陈毅来到莲花,将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留下的易湘苏在谭余保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同年8月,中共东南分局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与谭余保等去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点名要易湘苏同行,途中曾山同志充当月老,撮合谭余保和易湘苏两人准备结婚。

1938年9月,曾山代表党组织批准谭余保与易湘苏结为革命伉俪,同时夫妇二人同赴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1940年后,易湘苏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1949年8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湖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湘苏先后担任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任、主任。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1978年这位出自三星里的女杰,走完了她人生最后一程,因病逝世于长沙,享年70岁。

易湘苏这位湖南驰名的“易大姐”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她永远是党和人民好女儿。她是妇女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三星里人的骄傲,她英勇的革命事迹永远流传,并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伟大丰碑上。她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三星里人,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奋战在两个一百年远大目标的新征程下,作出应有的贡献。

By 易 太仁

易太仁,男,1943年4月出生于湖南·醴陵沈潭镇三星里村。中学一级教师,2004年12月退休。曾担任醴陵美术协会会员,从事美术与书法教学二十多年,本人及学生美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退休后致力于搜集、挖掘、弘扬三星里老苏区的红色资源。在调查与考证一些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三星里部分革命故事,旨在报效家乡父老,为国家复兴、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 祖父易道伯为易锚三叔,与易锚为叔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