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黄埔三杰”之一,历经北伐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他一手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首届政治委员兼院长,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他就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国大将陈赓。

在中国的十位大将中,陈赓是被公认最活跃、最具个性、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周恩来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其中之一便是陈赓。

陈赓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老党员,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有“黄埔三杰”的美誉。

黄埔军校有这样的说法:“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快不过陈赓的腿!”他曾用快腿救过蒋介石的命。

他也是唯一 一个见过鲁迅的开国将帅。

与大多我军将领出身不同,陈赓是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名将,曾随曾国藩南征北战。

120年前的今天

陈赓出生在湖南湘乡,原名陈庶康

他的一生是光荣的、革命的、战斗的一生

陈赓出生于五代军人世家,他少年从武。1916年,14岁的陈赓入湘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的铁路局当办事员。受“五四”思潮之激励献身革命参加爱国运动,得到共产党人何叔衡、郭亮等的帮助,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反帝运动。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和讨伐陈炯明东征等战斗。1924年2月陈赓作为旁听代表出席了国民党“一大”,并受到孙中山接见。

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陈赓率连队担任蒋介石的警卫任务。东征军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怕被叛军俘虏,要拔枪自杀,陈赓眼明手快下了校长的武器,不顾个人腿伤,连背带拖,将蒋救出险境。

在前线督战的蒋介石

1926年,陈赓得知毛泽东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便抽空到那里听课。

陈赓自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之始进入该校,在黄埔军校学习和工作两年多,同许多师生结下了毕生的友谊。对校内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他们是患难与共的革命战友,对于那些反共的国民党右派师生,他们在校内激烈斗争,但陈赓与一些右派学生还维持着私交和友情。

1927年南昌起义后陈赓与昔日的黄埔同学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同窗阋墙数十载。后来站到两个对立营垒的黄埔生,经过多年激战最终决出了胜负。不过陈赓对昔日的黄埔师生,包括起义将领、被俘获释军官、流落在社会的旧政权官员以及去台湾者,总是肯定当年他们做过的有益工作。

自1955年以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口号,陈赓又运用自己的特殊影响,配合周恩来积极做起昔日黄埔同窗的统战工作。

1926年9月,陈赓被派往苏联“格伯乌”(苏联政治保卫总局的俄文音译)学习群众武装暴动以及“契卡”(苏联保卫工作领导机关的俄文音译)等相关经验,1927年2月,陈赓在获得优异学习成绩后秘密回到上海,周恩来派他去南昌了解情况,获悉蒋介石要叛变革命的消息,陈赓迅速离开南昌。

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陈赓参加大会并负责保卫工作。1927年7月25日陈赓护送周恩来到达南昌。

南昌起义油画(图中为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

8月1日,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到贺龙部队任营长。起义前几小时便率部队在市区逮捕了一批反动分子,还接管了江西省银行,获得了部分起义经费。8月底陈赓率部与国民党军交战中腿部三处中弹,辗转前往香港治伤,后由香港转赴上海重新与党组织接上关系。

1927年11月间,党中央在上海成立中共中央特科,陈赓被任命为特科情报科科长主持情报收集工作。这是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为了保卫党中央的安全而创建的一个同敌人进行隐蔽斗争的保卫工作组织。

中央特科在中共特委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深入敌人警宪特务机关,探取敌人破坏我党的阴谋,向党和秘密组织报警,保卫党的领导机关和革命活动的安全。中共中央特科打入敌特内部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被称为“龙潭三杰”,由李克农统一领导,李克农又与陈赓单线联系。情报科在陈赓的领导下,多方侦知情况,为营救被捕的领导同志,严惩叛徒,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因顾顺章、向忠发等人的叛变,我党的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31年6月下旬,陈赓接到指示,结束隐蔽战线的斗争,转赴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工作。

1931年9月,陈赓奉命赴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1932年10月陈赓在战斗中负伤,转道赴上海治疗期间陈赓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冯雪峰等人的引荐下,两次与鲁迅会面,详细介绍了苏区和红军的战斗经历。

莫朴:《鲁迅与陈赓》(1991)

1933年3月,在上海治伤的陈赓因叛徒出卖被捕,5月被押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的蒋介石亲自用高官厚禄进行劝降。陈赓大义凛然,严词拒绝。

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放陈赓时,有人说欢迎你再来,陈赓说:再来我就带十万部队来!

经中共和宋庆龄等营救,脱险后再度回到中央苏区,任(中央特科)红军步兵学校校长。

《易锚自传》中对于战友的记载

1934年9月红军特科学校改编为中央军委干部团。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宋任穷,易锚任政治处技术书记。

同年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长征期间,干部团主要负责中央的警备工作。1935年1月下旬,陈赓指挥干部团在贵州习水县青杠坡进行了长征以来第一场恶战,使中央红军摆脱了敌军,当夜渡过赤水河。1935年5月初,陈赓率干部团一部强占皎平渡渡口,使第一方面军得以顺利渡过金沙江。

过草地之前,周恩来突然高烧病倒,诊断为肝脓疡,因无药品,周恩来高烧昏迷数天。陈赓派人从山的背阴处找来冰块,给周做肝部冷敷,数小时后,周恩来苏醒,便出半盆浓汁,竟脱离险境。周恩来对陈赓说:“你是一员虎将,也是一员福将,谁遇到你准保都有好运道。东征时你救了蒋介石一条命,如今你又救我一条命。

到陕北后,陈赓任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斗。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兼任第一队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率部开赴太行山区,参与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的指挥,随后又转战于鲁西北、冀南、豫北。

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次年任太岳纵队司令员,参与领导创建晋冀豫根据地。

1943年10月24日,陈赓指示所属部队在洪洞县韩略镇设伏,一举歼灭日军服部直臣少将为首的“皇军观战团”,震动了侵华日军乃至其大本营。

1943年11月陈赓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1945年七大期间,毛泽东和部分代表在一起。左起:毛泽东、邓发、陆定一、聂荣臻、周恩来、陈赓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赓率太岳纵队(后来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参加上党战役。

1946年初,陈赓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临汾、太原三人小组,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和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

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率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转战晋南,连续进行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战役,歼灭国民党军3万人,其中包括号称“天下第一师”的胡宗南的整编第一旅。随后他率部西进,于1946年11月至次年1月协同兄弟部队发起吕梁、汾阳、孝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7年4月指挥晋南攻势,歼敌15000人。8月与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粟裕野战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进攻。在淮海战役中,率第四纵队协同兄弟部队在徐州西南切断津浦铁路,参加围歼黄维兵团。

1949年任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执行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进军广东追歼逃敌,直插雷州半岛,切断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协同兄弟部队进行粤桂边战役,歼敌4万余人。1950年初,指挥所部经14昼夜强行军,直抵云南边境,歼灭企图逃往国外的国民党军2万余人。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第四纵队及由此发展而成的第四兵团在陈赓的指挥下,转战13个省,征程15万公里,歼敌70万人,解放城市306座。

1950年2月进驻昆明,陈赓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

1950年2月,越南民族解放同盟领导人胡志明向中共中央要求援助抗击法国军队,并坚持要求毛泽东派陈赓作为军事顾问前往越南。同年7月,陈赓应邀奔赴越南,帮助越南军民开展抗法斗争。

在陈赓的协助下,9月16日开始的边界战役持续一个月之久。此役结束共歼法军9个营,8千余人,法军被迫放弃谅山、高平等五个市和13个县。此次战果超出了战役前的设想,成为越南抗法战争以来所取得的一次空前胜利。

陈赓指挥越南抗法战争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委。

1955年国庆节,陈赓(右一)同粟裕大将(右二)、萧华上将(右三)、洪学智上将(左一)在天安门上

1952年4月,陈赓接管志愿军全面工作后,重点加强了坑道防御体系的构筑,他指出:“坑道工事是劣势装备的军队对付优势装备敌人的最好办法。因为我们不是蹲在坑道里面消极挨打,而是把它作为隐蔽阵地、出击的依托。”

同年10月至11月间的上甘岭战役中,完备的坑道体系经受住了世界战争史上密度空前的炮火考验,强大的敌军被死死拖住无法前进,为其后的停战谈判争取到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1955年国庆节,陈赓(右一)同萧劲光大将(中)、宋任穷上将(左一)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2年6月,毛泽东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并且担任这所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兼政委。

1952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会议后合影。毛泽东与朱德之间后排为陈赓

陈赓深知这一任务的重要意义,他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接到任务后仅一个月,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提出了建院方案。他特别交代说:“军委拨款越宽裕,越要注意节约,浪费就是犯罪,我去坐牢,你们也得陪着,我一个人怕寂寞。”

1954年9月29日,毛泽东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命通知书,任命陈赓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一年零3个月后(1953年9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因为陈赓强调厉行节约,军事工程学院总造价按当时国家建筑标准核算,节省了480万元。钱学森教授后来赞叹:“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53年9月1日,军工开学典礼上的学员分列式进行中
1953年9月1日,陈赓在军工开学典礼大会上敬礼致意

1954年10月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到了总参,陈赓即刻参与了对解放一江山岛的指挥。解放浙东群岛的战事结束后,同年3月陈赓奉命代理总参谋长,统管全局。在几十年战争环境中,过度的紧张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每晚都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9月27日,周恩来签发的授予陈赓大将军衔的命令

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国后,陈赓立即向彭德怀建议:军事工程学院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及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再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后来钱学森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

1955年11月,陈赓(左二)在军工会见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空军中将(左一)、副顾问诺维克(左三)、叶果洛夫(左四)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由钱学森任院长。陈赓参与了五院的筹建,并在生前一直负责具体领导该院的工作。当时聂荣臻受命中央,任国防科技事业的主帅;陈赓作为副手,也是中国“两弹”事业的重要奠基者。此后多年,聂荣臻感慨地说道:“陈赓是我们党内热心科学事业的老同志之一,那时像陈赓这样知难而进的人是少了点!”

1957年9月,陈赓作为代表团副团长赴苏联商谈引进原子弹、导弹技术时在莫斯科留影。左起:李强、陈赓、聂荣臻、刘晓(中国驻苏联大使)、宋任穷

1958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同意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由聂荣臻担任主任,陈赓任副主任,从此,这两位国防战线上的正副帅,将主要精力投入了领导研制“两弹”以及其他武器装备发展的工作之中。

1959年9月,陈赓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1959年国防部副部长 陈赓

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在上海病逝。住在隔壁的粟裕大将最先得知噩耗,马上赶来看望。几天前还与陈赓一起叙旧的李克农惊闻消息后,也抱病赶到床前。中共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负责人李葆华、陈丕显、曹荻秋等人也都赶来,都以万分悲痛的心情,向昔日战友做最后告别。

宋庆龄副主席得到消息后,难过得彻夜难眠,于3月19日给廖梦醒(英文名为辛西娅)用英文写了一封信,表达哀痛。

陈赓病故时,周恩来正在广州,得知陈赓病故周恩来十分悲痛,打电话说:“追悼会务必等我回京后再开。”3月24日,周恩来赶回北京,下飞机后未回家便直奔设在中山公园的灵堂吊唁。

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公祭大会。前排左起:陈毅、邓小平、周恩来、林彪、董必武

随后,他又提笔为陈赓的骨灰盒题写三张“陈赓同志之骨灰”,让邓颖超送来供傅涯选用。3月25日,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了隆重公祭仪式,随后,陈赓的骨灰盒移置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

左至右:国家主席刘少奇敬献的花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敬献的花圈
董必武挽联

本文部分内容及图片转自:黑龙江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

传奇一甲子 | 陈赓大将诞辰120周年

本文视频及部分内容转自:湖南党史陈列馆

纪念陈赓同志诞辰120周年 | 大将陈赓:一个甲子的传奇

By 易 永红

红色革命家易锚之孙,致力于收集老一辈革命家的英勇事迹和珍贵史料,宣扬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