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初冬,滕代远从长沙乘火车先到株洲,与中共株洲市委书记蒋长卿见了面,然后再乘火车到醴陵阳三石车站,找到了醴陵县委书记林蔚。林蔚又介绍滕代远去三星里找醴陵南三区区委书记易汉恢。由于南三区的群众基础较好,滕代远就在易汉恢的家里落脚,开展工作。与滕代远先后来到醴陵开展工作和原在醴陵的负责干部,还有湖南省农委书记潘心源、省委军事部长陈恭、省委特派员陈觉、共青团醴陵县委负责人王亚文、醴陵北乡党的负责人张子意等。
为了组建湘东特委,首先要了解情况,联络骨干,尽快恢复被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和农会。他与陈恭、陈觉、林蔚等,采取隐蔽和个别活动的方式,白天一般闭门不出,夜间就在野地里、山坡上、小河边,同党的骨干和农民群众谈话,或者参加一些秘密会议,讲解革命形势,指导他们的活动。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初步掌握了情况,按省委指示,首手组建湘东特委。特委委员有滕代远、潘心源、蒋长卿、林蔚和醴陵县委委员罗启厚等,滕代远任书记。特委管辖浏阳、醴陵、萍乡三县和株洲、安源两市。特委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各地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改革;组织工农积极分子打入敌军内部,做瓦解敌军、伺机夺取枪支弹药的工作;等待条件具备,发动第二次起义。同时,发动群众,做好支援井冈山根据地的工作,护送来往井冈山的同志过镜。
1928年初,滕代远和潘心源等在醴陵南四区召开了湘东特委扩大会议,即有名的湘东会议,会议决定:(一)加强安源工人的日常斗争,使之成为湘东地区的领导力量;(二)积极武装农民,普遍建立赤卫队,有条件的建立武装游击队;(三)扩大斗争区域,主要是把力量扩大到浏阳地区,并责成潘心源带枪30支,到浏阳活动。会议还就第二次起义作了研究,决定在近期举行醴陵暴动,把平江、醴陵、萍乡、安源、株洲的斗争连在一起,建立武装割 据,以便互相呼应和支援,掀起湘东地区各地的暴动。
从1927年冬至1928年4月,湘东各县市的革命武装纷纷建立起来,有赤卫队,有游击队或游击营,还有特委直属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团长是周至刚,副团长是张子意,党代表由滕代远兼任。这支部队有枪600余支。工农革命军在各县赤卫队、游击营的配合下,不断打击敌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清乡”斗争。在武装斗争最激烈的时候,醴陵全县的赤卫队邑达4万多人。在特委的领导下,工农革命军发动了5次战役,与敌作战100多次,歼敌700多名,缴获长短枪500余支。
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区乡苏维埃政权也逐步恢复和建立起来。从1928年2月开始,醴陵县的南四区、南二区、南三区、西一区、北二区、东二区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全县还建立了2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除城郊10余里内的狭小地带外,其余都属苏维埃势力范围。
滕代远还十分注意各县市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援。当醴陵举行暴动时,浏阳、萍乡、安源、株洲等地也相继向敌人进攻,组织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株洲的工人武装还破坏铁路、电线,阻击援醴之敌。萍乡的斗争高潮,也得到醴陵、安源的呼应和支援。
在湘东特委和滕代远的领导下,区、乡苏维埃和农会都设立了土地委员会。他们参照苏联的做法,有的没收地主和祠堂、庙宇的土地,按人头分给农民;有的试行共同耕作、共同消费的制度,设立耕作委员会,统一指挥农民集体耕作;有的还将劳动力统一编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按时上下班。 当时还提出“不劳动不得食”的口号,规定不准怠工,不准赌博,不准抽鸦片烟,不准偷盗,不准游手好闲。许多区乡都进行了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 神权、族权、夫权等旧观念、旧礼教、旧制度都在被打倒之列。农民赤卫队、儿童团站岗放哨,搜查坏人。一时间,醴陵一些红色政权的管区内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秩序。
当时湖南和全国各地总的革命形势正处于低潮。可是,中共湖南省委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立即暴动给湖南省委的信》,布置各地利用“宁汉战争”的机会,发动年关暴动。在湖南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长沙市委于1927年12月10日发动了“灰日暴动”。此次暴动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省、市委遭到严重破坏,省委书记王一飞、市委书记涂正楚等20多人被捕,先后就义。
消息传到醴陵,引起了极大震动。滕代远和其他同志都满怀悲愤,在湘东特委的一次会议上,决定为烈士报仇。会后立即确定以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为攻城主力,并调萍乡、醴陵游击营参战,挑选各乡农民赤卫队骨干进行训练。同时,成立攻城总指挥部,以潘疆爪为总指挥,四乡成立分指挥机构。 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总指挥部决定于1928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五)正式攻城。
27日拂晓前,各路农军近万人,冒着敌人的枪弹,大举进攻。敌人依靠坚固的工事,用机枪组织密集的火力网,凭险固守。激战至上午9时,农军多次冲杀,终因武器太差,伤亡较大,不得不败退下来。滕代远等只得命令总指挥部下令撤退,各自回乡休整待命。
过了一个月,2月27日(农历二月初七)农军再次攻城,人数约2万人。 这次农军猛冲猛打,冲过南门,打至渌江桥边。但城里的敌军比上次增加了1000多人枪,并增强了桥上的防守力量,农军几次冲锋都受到很大伤亡。滕代远和总指挥部看敌我力量悬殊,又下令停止攻城,撤回四乡。
湘东地区的工农革命风暴,特别是醴陵两次扑城,引起了湖南反动当局的恐慌。他们调动大批军警民团到处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陈恭、林蔚不幸在1928年3月被敌人逮捕,惨遭杀害。滕代远兼任林蔚遗留下的醴陵县委书记职务,继续进行活动。
4月,湖南军阀调集两个师的兵力,再加上清乡队、挨户团共2万多人,对醴陵四乡大肆“围剿”。湘东各县党的组织和新建起来的苏维埃政权,遭到严重破坏。滕代远和特委机关不得不离开醴陵,转移到赣西的安源。
不久,湖南省委也从湘潭迁到安源,中央派林仲丹(原名林育英,后改名张浩)和贺昌来安源负责省委工作。滕代远和这些领导人一起,为逐步恢复和发展该地区党的组织,加强对安源煤矿、株萍铁路及各县城市工人和农民运动的领导,进行了大量工作。
1928年5—6月,滕代远与林仲丹、贺昌一起,在安源召开湘东特委会议和湖南省委与特委的联席会议,作出了关于醴陵暴动的决议和湘东工作的决议。决议认为,醴陵暴动、建立苏维埃和实行土地革命,在湖南省工农革命斗争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在发动醴陵暴动时党在策略上有失误。“暴动的条件没有具备,带有很多浓厚的盲动主义倾向”。决议检查说:“湘东工作受挫,特委在指挥上应负重大责任”。[1]
在湘东特委会议上,重新改组了特委。滕代远、潘心源、蒋长卿等为特委常委。滕代远仍任书记。湘东特委所管范围,也有了扩大。
6月下旬,林仲丹、贺昌代表湖南省委找滕代远谈话,说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郭亮因苏先骏的叛变,已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因而调滕代远任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接替郭亮的工作,湘东特委的工作移交给蒋长卿。湘鄂赣边特委管辖岳阳、临湘、崇阳、通城、通山、大冶、阳新、平江、修水、铜鼓、万载等县,特委机关设在岳阳城内。他们还告诉滕代远,驻防在平江城的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部有党的组织,团长彭德怀是共产党员,任一团的党委书记,团部副官邓萍,任团部的党的支部书记。如果情况需要,可以相机组织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以便与井冈山红四军相配合。
注释
[1] 《湘东最近工作决议案》,1928年6月7日。
转自:谋略学网 www.mouluexue.com/zhonggong/2021043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