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1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向红一方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根据毛泽东在峡江会议上提出的“放开两手,诱敌深入,把敌人引到苏区根据地内来打”的方针,在龙冈、东韶首先消灭了“围剿”的主力张辉瓒、谭道源两个师,活捉了张辉瓒,其他敌军纷纷撤退。 第一次“围剿”就这样被粉碎了。
在反“围剿”中,滕代远着重抓红三军团的政治动员工作。因军团政治 部主任袁国平在罗坊会议上对毛泽东提出的“东渡赣江”,“诱敌深入”的意见有抵触情绪,因而先打通袁国平的思想,然后再督促军团政治部做好全军团指战员的工作。这样,部队中对“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普遍有了认识,原来存在的抵触情绪得到了消除,士气大大提高。这就对反“围剿”作战有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红军准备进行第一次反“围剿”时,革命队伍内部发生了危及红军团结的“富田事变”。事变发生后,发动事变的当事人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等错误口号。他们还以“江西省行委”的名义,分别写了《致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信,伪造一份毛泽东写给总前委秘书长古柏的信,说是要使人招出“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系红军中AB 团主犯”,企图诱使朱、彭、黄、滕起来反对毛泽东。滕代远和彭德怀看到了这封信,认为“这是一个大阴谋”,当即发了一个“拥护毛泽东,拥护总前委领导”[1] 的宣言。并请毛泽东到三军团干部会上讲话,说明情况,表明态度,使大家了解了真相,从而维护了总前委的领导,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贯彻全会的决议,苏区中央局派滕代远为特派员,巡视湘赣、湘鄂赣边区一带,了解情况,指导工作。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也要滕代远将从长沙退出时留在平江、浏阳养伤治病的伤病员领回,并招募一批新兵,扩充红军。
滕代远先到湘鄂赣边区巡视,并看望了留在边区活动的红十六军,然后再到湘赣边区巡视。1930年5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分兵四路,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同时,敌人另以一部分兵力编成“清剿军”,分区“清剿”其他根据地红军。这时,滕代远刚刚带领平江、浏阳的新兵1000多名返回湘赣根据地的中心永新,根据红一方面军总部的指示,担任新成立的河西临时指挥部的政委和临时总前委的书记,领导河西地区的反“围剿”战斗。从1931年的4月到6月,他同李明瑞、张云逸、曾炳春等一起,率领红七军、独立一师和红二十军的各团,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在中央苏区,从5月中旬起到5月底止,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指挥下,红一方面军连打了五个胜仗,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蒋介石于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又调集30万人的兵力,对中央革命根 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滕代远决定除独立师仍留湘赣边区坚持斗争外,红七军和红二十军都渡过赣江,进入兴国、会昌地区,与红一方面主力会师,参加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他向毛泽东汇报了工作后,因敌情紧急,立即回红三军团继续担任军团的总政委。在兴国城附近高兴圩与国民党十九路军战斗中,滕代远肩部负伤,在附近老百姓家养伤近一个月,基本痊愈后回到工作岗位。
在第三次反“围剿”期间,敌军深入苏区,到处烧杀抢掠,中央苏区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巩固。红军经过艰苦作战,损失很大,也需整顿补充。为此,红一方面军总部便命令各部在赣南十几个县,重建苏区和创造新苏区。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三军团前往会昌、安远、信丰以及于都以南地区进行整训,先后打下了被地主武装盘踞的会昌、寻邬、安远等县城和上百个土围子,肃清了苏区内的白色据点,原有的苏区都得到了恢复和巩固,并创造了新苏区,使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
同时,红三军团也进行了整训。滕代远十分重视部队的干部工作。他除督促和指导各军、师加紧培训干部外,还亲自训练干部,给他们讲课。红三师有个团政委作风很不好,他了解情况属实后,就严厉批评这个团政委,以后又因这个团政委犯错误撤了他的职。有个干部作战勇敢,但擅自杀戮俘虏,他便严肃批评,并讲俘虏政策,下令不许随便杀人。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后成立红五军团,这支部队大都是北方人,才到江西,言语不通,不便做群众工作。滕代远就从红三军团中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能做群众工作,有宣传鼓动能力的党、团员,输送给红五军团。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滕代远被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2年7月,他又被任命为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
1932年初春,中共临时中央发出了“急攻赣州”的命令。中革军委要红三军团作为主作战军攻打赣州。赣州是赣南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而且守城敌军兵力甚众。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红三军团几次攻城,部队遭到很大伤亡,赣州城仍未攻下。两人于是打电报给中革军委,指出“攻城希望很小”。中革军委不考虑这个意见,反而将军委总部移至赣州前线,直接指挥围城。彭德怀、滕代远不得不指挥三军团再次攻城,伤亡更大,仍未攻入城内,不得已从赣州撤围。
苏区中央局在1932年3月下旬开会总结了攻打赣州的经验教训,并决定红一方面军分为东路军和西路军。红三军团为西路军,西渡赣江,向上犹、崇义、遂川出击。西路军在河西地区时,滕代远很关心开辟新苏区的工作。 他抽调干部组成新区工作团,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帮助组织了一些党的秘密组织和群众组织,建立了不少游击队,扩大了党和红军在新区群众中的影响。
1932年末,蒋介石集中30多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包围中央根据地,计划在金溪西、南两面夹击红军。红三军团取得红五军团和红二十二军的配合,先在金溪一带打了一个胜仗,挫败了敌人的夹击计划。
1933年初,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下的党中央已由上海迁至瑞金。博古(秦邦宪)以临时中央负责人身份,对前方反“围剿”的作战指挥进行干预,提出所谓“先发制人”的方针。红一方面军没有按照这种错误方针打仗,因而还是打了胜仗。在黄陂、草台(鞋)岗两仗中,共歼敌三个师,俘敌近2万人,打退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
在此期间,滕代远督促军团政治部响应《红色中华》报在军内开展交献公债、支援战争的号召。从3月到4月,全军团共交献公债与自动捐助的款项共5800多元,得到了《红色中华》报的表扬。
注释
[1]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第163—167页。
转自:谋略学网
http://www.mouluexue.com/zhonggong/20210431726.html